【簡介:】大英帝國的統(tǒng)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號稱“太陽永遠不會從其國土上落下的
大英帝國的統(tǒng)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號稱“太陽永遠不會從其國土上落下的帝國”。這一龐大遼闊的疆域面積不僅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帝國中空前絕后的。當時的大英帝國統(tǒng)治著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當時的中國也只有大約4億人口,無疑大英帝國是那個年代人口絕對數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以一國的工業(yè)產值占據世界工業(yè)總產值的40%。然而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yè)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國取代,20世紀初英國又被德國反超而屈居第三。不久英國又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盡管英國是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zhàn)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征收苛捐雜稅和濫發(fā)紙幣。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權限,印度則在圣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閑著:事實上早在一戰(zhàn)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fā)了反英的“復活節(jié)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zhàn)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盡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zhèn)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zhàn)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tǒng)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與此同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的傾向日益強烈,以致于英國政府為避免大英帝國的解體而在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獨立解決對外對內政策、交換外交使節(jié)和簽訂國防協定等權利,自治領由此成為與英國同為平等成員的英聯邦國家。至此大英帝國已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則是英聯邦。
英聯邦并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平等的成員國所組成的國際組織。英王只是英聯邦名義上的元首,但無權干涉其他成員國內政外交。英聯邦也沒有中央政府,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二戰(zhàn)后英國的殖民體系徹底坍塌,一時間英屬殖民地掀起了風起云涌的獨立浪潮,在這一過程中英國更多采取的是順勢而為的態(tài)度:英國并沒試圖強行繼續(xù)占領殖民地,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英國在殖民地的獨立過程中是無所事事的——英國想方設法同殖民地簽訂一系列政治經濟條約以最大限度維持英國在當地獨立后仍能享受到一定特權,同時將這些新生國家納入到英聯邦的體系之內,試圖利用英聯邦這一紐帶盡可能維持自己在原殖民地的利益。英帝國的一整套制度以改頭換面的形式植入英聯邦內:英國君主從英帝國元首變成了英聯邦元首,帝國會議變成了英聯邦總理會議,自治領事務部更名為英聯邦關系部。然而這不過是英國為延緩自身衰落的無奈之舉——事實上英聯邦對英帝國的取代本身就是英國國際地位下降的體現:在英帝國體系下英國是高高在上的宗主國,其他成員是殖民地、附屬國;英聯邦卻是由平等主體組成的國際組織,英國盡管在其中身處核心地位,但并無權干預各國的內政外交。英聯邦下設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亞太地區(qū)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聯邦財政部長會議及其他部長級專業(yè)會議等組織架構。1965年起設立英聯邦秘書處,其職責是促進英聯邦的合作,籌劃英聯邦各級會議,秘書處設在倫敦。
英國的絕大多數前殖民地在獨立后都選擇留在英聯邦的框架體系之內,這其中的例外有緬甸、愛爾蘭、岡比亞和馬爾代夫:緬甸在1948年獨立后沒選擇留在英聯邦內。愛爾蘭在1921年從英國獨立以后曾是英聯邦會員國,1949年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后脫離了英聯邦。2013年10月2日西非國家岡比亞宣布退出英聯邦。2016年10月13日馬爾代夫外交部發(fā)表聲明表示:鑒于長期以來英聯邦部長級行動小組及英聯邦秘書處給予馬爾代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馬爾代夫政府決定脫離英聯邦。目前的英聯邦一共有52個成員國:
1931年12月11日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加入英聯邦。1961年南非改為共和制后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被排除在英聯邦之外,直到1994年南非終止種族隔離政策并通過保障黑人權利的法案后才再度加入英聯邦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加入英聯邦,1972年英聯邦承認原屬巴基斯坦的東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隨即宣布退出英聯邦,直到1989年才又重返英聯邦
1947年8月15日印度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48年2月4日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57年3月6日加納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加入英聯邦
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加入英聯邦,1995年尼日利亞因其國內的軍政府罔顧人權被中止英聯邦成員資格,但在1999年后被重新接納
1961年3月13日塞浦路斯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1年4月27日塞拉利昂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1年12月9日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2年8月6日牙買加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2年8月31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2年10月9日烏干達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亞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4年7月6日馬拉維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4年9月21日馬耳他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4年10月24日贊比亞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6年5月26日圭亞那合作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6年9月30日博茨瓦納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6年10月4日萊索托王國加入英聯邦
1966年11月30日巴巴多斯加入英聯邦
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68年9月6日斯威士蘭王國加入英聯邦
1968年11月1日瑙魯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70年6月4日湯加王國加入英聯邦
1970年8月28日薩摩亞獨立國加入英聯邦
1970年10月10日斐濟群島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72年4月18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73年7月10日巴哈馬國加入英聯邦
1974年2月7日格林納達加入英聯邦
1975年9月16日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加入英聯邦
1976年6月29日塞舌爾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78年7月7日所羅門群島加入英聯邦
1978年10月1日圖瓦盧加入英聯邦
1978年11月3日多米尼克國加入英聯邦
1979年2月22日圣盧西亞加入英聯邦
1979年7月12日基里巴斯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79年10月27日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加入英聯邦
1980年7月30日瓦努阿圖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81年9月21日伯利茲加入英聯邦
1981年11月1日安提瓜和巴布達加入英聯邦
1983年9月19日圣基茨和尼維斯聯邦加入英聯邦
1984年1月1日文萊達魯薩蘭國加入英聯邦
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1995年11月13日喀麥隆共和國、莫桑比克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2009年11月29日盧旺達共和國加入英聯邦
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這一圈數下來只有51個國家,可千萬別忘了還有英國自己啊,所以目前英聯邦的成員國總數為52個。這52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加起來達到了31462574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3.28億。除此之外南蘇丹、蘇丹、蘇里南三國正申請加入。
激烈的世界大戰(zhàn)使得大英帝國元氣大傷,這個人類歷史上最龐大、號稱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的帝國最終瓦解,然而瓦解以后,英聯邦隨之誕生。
英聯邦共有53個成員,大多都是英國之前的殖民地與保護國。英聯邦元首一般都是英國君主,而英國君主也是包括英國在內16個國家的象征性元首,形成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共主聯邦”。
如今已通過法案,英聯邦元首已由英國王儲——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擔任,查爾斯王子這么多年仍舊沒有繼承英國王位,反而提前成了英聯邦的元首。
一戰(zhàn)結束以后,英國國力被強力削弱,再也無力維持對廣闊海外領土的控制,所以被迫讓諸多的自治領,恢復了內政外交方面的眾多權力。
1931年英國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海外自治領的獨立主權,大英帝國名存實亡,而英聯邦就此誕生。
英聯邦的成員主要有:澳大利亞、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孟加拉、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南非、博茨瓦納、文萊、伯利茲、喀麥隆、尼日利亞、塞浦路斯、多米尼克、斐濟,
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加納、格林納達、圭亞那、牙買加、肯尼亞、基里巴斯、萊索托、斯威士蘭、馬拉維、馬來西亞、莫桑比克、毛里求斯,
納米比亞、瑙魯、盧旺達、圣基茨和尼維斯、圣盧西亞、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舌爾、新加坡、薩摩亞、塞拉利昂、所羅門、湯加、瓦努阿圖、贊比亞等等。
原本的英聯邦規(guī)模更加龐大,比如愛爾蘭、緬甸、津巴布韋等國,也曾經是英聯邦成員,后來退出了英聯邦。
英聯邦作為一個國際組織,一個現代化的共主聯邦,有很多其他國際組織無法相比的優(yōu)勢。比如著名的英聯邦特惠體制,在英聯邦境內,各種科技、文化、教育、醫(yī)療等交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