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你遇到過什么人生難題?成長記錄——自媒體實踐學習寫作(一)
寫作遇到的困惑
人努力的樣子永遠都是那么美麗而動人 生活得必然精彩
努力格言
- Maxim of effort -
人若沒有
一、你遇到過什么人生難題?
寫作遇到的困惑
人努力的樣子永遠都是那么美麗而動人 生活得必然精彩
努力格言
- Maxim of effort -
人若沒有格局,永遠看不到高度。
人若沒有氣度,永遠體會不到努力的價值。
你若夠努力,就會站得越高,會看到更遠!
今天是我實踐學習寫作的第一天,很直白地說,真得無從下手。創(chuàng)作是需要靈感的,更多是需要來自生活中的歷練與心細于發(fā)的觀察,更多的是要有很強的語文基礎,這是至關重要的。
我是一個語文基礎薄弱的人,偶爾書寫一段日記,但這樣如同杯水車薪無濟于事。無法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寫作技能。
可這種困難是必須克服的,哪怕百折不撓。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解決它。
我通過從作家的傳記總結出一些經驗分享給朋友們。
做任何事,首先第一要素:找規(guī)律所在。其次找出對應方法,再次,通過學習彌補不足,最后持之以恒的實踐。只有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才能成功。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一個人沒有定力和行動力,也沒有排除萬難的決心,是不建議去嘗試。浪費自己的時間,還不如得過且過活得自在,至少不會有挫折感。試想,一個人連做事的最基礎毅力都沒有,何來可行而言。
寫作說穿了很簡單的道理:寫與模仿再原創(chuàng),非常簡單,但意味深長。
首先,第一個談寫作二字。
寫作就是寫文章和創(chuàng)作。那么,寫和創(chuàng)作都很重要。寫是基礎,創(chuàng)作是核心也是靈魂。
如朋友要進入寫作這個行業(yè),那么,就一定要大量的寫,持之以恒的寫,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妙,妙能入道。
至于怎樣寫,這是難點,只要不是科班出身都會困難重重。
最初,我并沒有想改行,所以,創(chuàng)作得很少,曾也嘗試過,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直到,當決心重頭來過時,才拾起筆,拿起書本。
一開始,不知何處下筆,不知如何寫。總有精疲力竭和心急如焚的雙重復雜心態(tài)。直到目前為止,時時會有雜亂無章,也會有江郎才盡的感覺,更有心煩意亂的時候。這個時候,要么,我會放下手頭的寫作,去做別的事,等心靜自然涼的時候再來寫。
最初寫作的幾天,人是心浮氣躁的,一個常年好動的人,突然間要沉寂下來,去做一件靜靜的行為。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里都無法適應。
人,最難的是克服自己的心魔。改掉之前形成的模式。 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循序漸進的方法。
首先前一個星期,我并沒有給自己定下寫作數量的要求,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刻意地要求自己。這里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只有業(yè)余時間從事寫作,只能靈活運用。第二原因是因為,不能事與愿違,如之奈何只能順其自然。先培養(yǎng)自己的喜愛程度與興趣程度。
現實中,很多中途而廢的根本原因無非兩點。
第一:就是操之過急。
第二:就是期望值過大。
操之過急,會讓人浮躁而不能腳踏實地,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飯是一口口吃,路是一步步走。好高騖遠但要腳踏實地才能真正有效果。
至于期望值過高,那是因為,沒有正確認清自己和現實。追求一定的價值導向,只有重看過程而輕視結果。這有可能跟很多所謂的成功學背道而馳。但,這是正確的。當你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時,而忘了自己希望的結果。這個時候,人是沉靜的,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分心。一旦心無旁騖地去做事情時,結果總是絕對出人意外的。
人生努力的過程一定百折千回 但我們一定不要放棄 持之以恒 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
今天就只能寫到這里,因為最初的實踐中,需要大量的時間,而我還在工作中,需分心的事情太多,有些累,有些身心疲憊。
當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如果拼盡全力時,感到累了,就必須休息一下調整自己。欲速則不達。一日一錢,十日十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只有慢慢來,緩緩地走才能有勝算。
人生若陌路 不過修行一場
關于我的寫作:
不過是閑碎時間自己的愛好罷了,感悟也好,激勵自己也行,
總之,不夠專業(yè),不夠優(yōu)美,不夠吸引人,
但,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無須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圖|舟墨客設計
文稿|舟墨客
(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二、錢學森參加什么革命?
錢學森沒有參加什么革命,他一九五六年回國
三、錢學森發(fā)明了什么?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四、錢學森是什么學位?
1935年留學美國,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翌年獲碩士學位。
后轉入加州理工錢學森生前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
五、錢學森自傳叫什么?
《錢學森傳》
是著名作家葉永烈的作品全書40萬字,里面詳細介紹了錢學森一生的事跡,此書將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錢學森的大多數著作都是由這家出版社出版的。
葉永烈說,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全面地了解錢學森偉大的一生葉永烈說,第一次見到錢學森,是在30年前,當時錢學森來上海,給他打電話,他應邀去上海延安飯店,那一次,他們談了很長時間錢永剛還跟葉永烈說起一樁趣事:2009年3月下旬,香港舉辦“世界因你而美麗———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錢學森榮獲最高獎,即“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大獎”。在獲獎者之中,有兩人跟錢學森有親緣關系,一是錢永?。ㄥX學森侄子),一是查良鏞(錢學森是金庸表姐夫)。
六、錢學森彈道是什么?
錢學森彈道具有助推的作用,指通過火箭將飛行器在進入太空以及回程的工程中起到一個助推的力,將大氣層流體力學和彈道學做了相應結合的研究。
七、錢學森資料?
錢學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畢業(yè)于國立交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八、錢學森是?
錢學森(1911~2009年)中國著名科學家,火箭專家,漢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1911年12月舊生于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后留在美國任講師、教授。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
九、錢學森誕辰?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漢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氣動力學家、系統科學家,工程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
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我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十、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縣,是中國杰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1923年9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鐵道門[1],1934年6月考取清華大學第二屆公費留學生,1935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成為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的學生,并很快成為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先后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并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時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錢學森同志,我國杰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并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同志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50年,錢學森同志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卞X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zhàn)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志終于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fā)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yè)委員會,并任命他為委員。
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5年科學規(guī)劃的確定,錢學森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
錢學森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在一起(13張)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控制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fā)表《工程控制論》,引起了控制領域的轟動,并形成了控制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成為了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在應用力學領域,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并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guī)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
在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于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并從社會形態(tài)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fā)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在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領域,錢學森在40年代提出并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于核火箭的設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fā)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fā)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在思維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chuàng)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推動思維科學研究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他主張發(fā)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并將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此外,在人體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方面,錢學森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
錢學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在錢學森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卞X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與錢偉長、錢三強被周總理合稱為“三錢”。